约665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锡箔 桑葚 油蛉
斑蟊 收敛 珊瑚 骨髓 秕谷 罕至 绣像 盔甲 叵测 窦
4.掌握下列词语解释:
确凿 鉴赏 人迹罕至 质朴 方正 倜傥 缠络 恭敬
5.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6.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7.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
3.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
5.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揣摩语言,思考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6.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1.认识鲁迅。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3.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4.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思考“研讨与练习”,并质疑。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导入
1.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在《朝花夕拾》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