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3060字。
第四单元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重点)
2.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难点)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播放《七子之歌》,说出歌曲抒发的情感)《七子之歌》抒发的是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浓浓思念之情,“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情,是游子的呼唤。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民族主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1)人物简介:
廖承志(1908-1983),广东惠阳人,廖仲恺之子,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蒋经国(1910-1988),浙江奉化人,蒋介石之子,1978年5月主政台湾。
(2)写作背景:
1982年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思乡之情浓浓,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邓颖超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建议由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这封信发表后,极大地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文体小知识:
书信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通、最为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一般书信的格式包括称谓、正文、结语、署名、日期五部分。
(4)字词积累:
咫(zhǐ)尺 瞬逾(shùn)(yú) 把晤(wù) 珍摄(shè)
诠察(quán) 悖谬(bèi)(miù) 东隅(yú) 难辞其咎(jiù)
经纬(wěi) 苟同(ɡǒu) 毋庸赘言(yōnɡ)(zhuì)
厝(cuò) 未雨绸缪(chóu)(móu ) 泯灭(mǐn)
(5)词语解释:
政躬违和: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咎,罪过。
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
毋庸赘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
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修缮。
束装就道:整装上路。
2.小组合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