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2(14份)
- 资源简介: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 导学案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1《蜀道难》+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2杜甫诗三首(登高)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2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3《琵琶行》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4李商隐诗两首(锦瑟)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4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2《祝福》+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3《老人与海》+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天下有道+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3知之为知之+导学案.doc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导学案.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蜀道难导学案 设计:胡金奎 审核:何英杰 郑玥虹
课 题 《蜀道难》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姓 名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 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 当堂检测 — 反思质疑 — 布置作业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导入
李白(701--762),字 ,号 。 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 ”之称。
(二)基础知识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石栈( ) 猿猱( )
萦绕( ) 扪参(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万壑( ) 峥嵘(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二、探究新知
1、全诗三节,分别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2、找出体现诗文主旨的诗句。全文共出现几次?
3、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共出现了3次,试分析其作用。
4、第1段可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p;科&网Z&X&X&K]
5、写蜀道之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6、“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7、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飞湍tuān 扪参历井mén
B.喧豗huī 砯崖pīnɡ 黄鹄hú 磨牙吮血shǔn
C.崔嵬wéi 峥嵘zhēnɡ 抚膺yīnɡ 万壑雷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趑趄zī 长咨嗟jiē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指时间久远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渡过
四、反思质疑
学习完本文,我的收获(或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五、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2、了解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设计:何英杰 审核:胡金奎 郑玥虹
课 题 《秋兴八首•其一》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姓 名[]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重点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 当堂检测 — 反思质疑 — 布置作业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导入
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 为主。
(二)基础知识
凋伤( ) 暮砧( )
(三)词语释义
(1)玉露:
(2)接地阴:
(3)他日:
(4)系:
(5)催刀尺:
(6)急暮砧:
二、探究新知
1、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总特点。
学 习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2、分析这首诗歌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3、首联都写了哪些具体景物,并由此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4、颔联描绘的景象是怎么样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5、“丛菊两开” 后作者为何流泪?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 “孤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7、尾联通过“寒衣”“急暮砧”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当堂检测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 也以此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试分析此诗是如何借这两个意象表达情感的。
四、反思质疑
学习完本文,我的收获(或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五、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又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了解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6年,严武病逝,已经55岁的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年级:高二语文 主备人:罗晓菲 审核:马庆国 鲁敏
教学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教师个案
学生笔记
学
习
目
标 1. 掌握文言文常识。
2.理解 “仁”的内涵,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 习
重 点[] 文中文言文知识。
学 习
难 点 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学 习
方 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注音。
樊迟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枉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 (2)为仁由己__ _(3)请问其目___ _
(4)回虽不敏____ (5)请事斯语矣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 _(7)尧舜其犹病诸____
(8)能近取譬__ _(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 _
(10)死而后已___ _(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问知。子曰:“知人。”___通__
②举直错诸枉_____通____
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通___
④知者利仁____通____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仁以为己任
二、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部分句子翻译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