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五)全科试题(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文数.doc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理数.doc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理综.doc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文综.doc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英语.doc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英语听力.mp3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语文.doc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五)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讲:“平生当官有三乐:凶岁检灾,每自请行,放数得实,一乐也;听讼为人得真情,二乐也;公家有粟,可赈饥民,三乐也。”这三乐中,第一乐讲的就是遇灾减税。
与前代相比,宋朝对遇灾减税更加重视。宋朝明文规定:百姓向官府申报灾情,知县必须受理。知县拒不受理及有压制行为,法律规定要处“徒二年”的重刑。知县得到灾情申报,必须于次日派人亲临实地考察,并向州郡官府申报。州郡必须尽快派官员复查,复查官员由通判本人或州郡幕职官担任,接到命令者必须次日出发,前去受灾地,无故不得不接受派遣或拖延,朝廷依州治到受灾地的距离规定时限,延误者治罪。最后,由路级官员再次核查,确定减免税的比率及数量,申报朝廷。
宋朝农业税收的减免,分两种情况:一是长久性减免,二是临时性减免。前者指遇到战乱、大饥荒,农民舍弃土地全家流亡,或者土地遭到意外破坏,短期内无法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例如河流改道,河畔土地被大水冲击坍塌等。在上述情况下,官方不但要减免当年的土地税收,而且在若干年内都无法征收相关赋税,甚者将其从税籍中勾销。后一种临时性减免更具普遍性,因为它每年都有发生,而且数量巨大。宋朝将灾害严重程度加以区分,规定凡受灾十分之七以上,二税全部停征。十分之七以下酌情处置。减免税时优先照顾贫穷者,根据户等不同加以区分。宋朝还规定建立检灾档案,将灾害情况及减免税收情况按规定内容填入表格,分别存放于三司、户部及州郡。
宋朝除直接免税外,又较多地采取推迟征收赋税(展限)和暂时停征赋税(倚阁)两种做法,通常用于灾情不太严重的地方。有时,蠲免与倚阁同时施行,即受灾重者蠲免,相对轻者倚阁。展限与倚阁使官方得到了进一步核查灾情的机会,避免了仓促减免中因处置失当造成的损失,同时也给纳税百姓得到喘息机会,避免了灾年纳重税的痛苦。但是,展限、倚阁都不是蠲免,从制度上讲,这些赋税只是延缓缴纳。所以,宋代就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官私间数额巨大的“积欠”。宋朝每三年一次祭天大典,大典过后通常会赦免相当数量的“积欠”。每位新皇帝即位,通常要大赦,也会赦免相当数量的“积欠”。所以,被展限、倚阁的赋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免除了。
(摘编自汪圣铎《宋代的遇灾减税及赈济支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对遇灾减税比历朝历代都重视,对遇灾减税工作不力的官员依规进行处置。
B.在检灾方面,宋朝对地方官员要求非常严格,其中要求他们必须亲临受灾现场。
C.宋朝长久性减免赋税针对的灾情是战乱、河流改道及河畔土地被大水冲击坍塌。
D.展限、倚阁与蠲免不同,前二者是延缓或暂停缴纳赋税,后者是全部免除赋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引用苏轼的言论开篇,意在表现苏轼为官一任,以为民办事为乐的品质。
B.第二段按照百姓—知县—郡官—路官—朝廷的顺序将宋朝检灾规定讲得很清楚。
C.三、四两段分门别类地说明了宋朝遇灾减税免税的几种方式,阐述得井井有条。
D.文章在一般性论述的基础之上,还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引用、比较、举例等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宋代朝廷制定了检灾的规定,所以地方官员为免责罚,对检灾都不敢怠慢。
B.从“减免税时优先照顾贫穷者”来看,宋代相关的减免税政策带有一定的人性化特点。
C.展限和倚阁这两种减税办法,对灾情过后百姓恢复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积欠”的出现与展限和倚阁密不可分,但相当部分的“积欠”往往因祭祀和新君即位而免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麦 客 王少东
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亮如灯,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山窝里飞到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化肥袋,另一只挂着镰架,加之衣衫褴褛,如同难民。没活儿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佛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把吸纳大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倒,结扎成捆。
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一样的人,追逐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说是麦客,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是关中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