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中语文第一册期末测试卷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第一册能力检测(1)<br>
<br>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br>
一.(30分,每小题3分)<br>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r>
A.百舸(gě) 回溯(suò)<br>
青荇(xìng) 浪遏(è)飞舟<br>
B.罗绮(qǐ) 发酵(jiào)<br>
踟(zhī)蹰 挥斥方遒(qiú)<br>
C.荒芜(wú) 干瘪(biē)<br>
胚(pī)芽 漫(màn)江碧透<br>
D.绯(fēi)红 纤(qiàn)绳<br>
眷(juàn)属 风华正茂(mào)<br>
2.下列诗句节拍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br>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br>
B.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br>
C.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br>
D.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
3.对《沁园春·长沙》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r>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br>
B.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主沉浮” 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br>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br>
D.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勇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br>
4.对《再别康桥》一诗形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r>
A.“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鲜明地表达出一股热烈的情绪。<br>
B.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br>
C.每四行一节,每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br>
D.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br>
5.对《死水》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r>
A.这首诗是现代格律诗的典范之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br>
B.这首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是写丑恶,却也艳丽鲜明,用对比表现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br>
C.诗人激愤的感情没有用外在的呼喊来表达,而是以严密的有节制的韵律,组织进他的缜密的思想之中。<br>
D.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又曲折有致。短短十二句中变化多端,有展开,有再现,有铺陈,有复沓。<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