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高考压轴卷全科试题(3科3份,含听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年上海高考压轴卷(全科打包)Word版含解斩
│2018年上海高考压轴卷 数学 Word版含解.doc
│2018年上海高考压轴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
└─2018上海高考压轴卷 英语 Word版含解析(含听力)
2018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听力.mp3
2018上海市高考英语压轴卷1.doc
绝密★启封前
2018上海高考压轴卷
语 文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黄庭坚《登快阁》中“ ▲ ,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情怀。
(3)“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明月几时有》)两句诗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句子:“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按要求选择。(5分)
(1)“11.11”购物节小红总是买得停不下来,妈妈想用一句话点醒她,以下句子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C.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D.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孔子重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 ▲ 。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 ▲ 。辞多指说出来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
(1)言语就是辞命 (2)但他教学生却有这一科 (3)所以谦虚地说自己很难办到了
A.(2)(1)(3) B.(1)(3)(2)
C.(3)(2)(1) D.(3)(1)(2)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即使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截至2008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 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另外,2011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减少到45%,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改)
3.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4分)
▲ ▲
4.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 ▲ 这一现状。(2分)
5.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6.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用。(4分)
▲ ▲
7.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3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神奇感 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他果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