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2110字。
20 赤壁赋
河南省新安一高 党延平
教学目标:
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
⒉理清作者的情绪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苏轼――“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2. 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
⑴赋――体物写志
⑵介绍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听录音,注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知识。
⒉思考:
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
⑵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展开描写和议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
四、思考练习二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文鉴赏
(一)析“乐”【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
⒈齐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