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全科试卷(8科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一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3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7/17 17:21: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8科8份)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玉溪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因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高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信、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基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建筑不符合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标准,即“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
  B.中国古建筑中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留存至今的并不多,有些西方学者甚至以为我国现在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我国古代的石建筑不像欧洲那样发达,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依然很少出现。
  D.对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的原因,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认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中国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并不常用在人们居住的房屋,而常用于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巨大耗费,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送木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认为他太奢靡了。
  D.中国古代建筑一般不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会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建筑材料,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木材无法满足这一条件,而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却得到了青睐。
  B.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修造建筑物,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古老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深受儒、释、道三家共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并不在意,而讲求新陈代谢,因此建筑材料以使用木材为主。
  D.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使用石材,工作效率相对提高,在这个方面胜过西方石建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