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90字)
1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
译文:自从我成了有罪受辱之人,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心中时常恐惧害怕;如果有闲暇的时间,就慢慢的行走,无拘无束的遊逛。每天和朋友们爬上高山,穿入浓密的樹林,走尽回旋曲折的小溪;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奇形怪状的岩石的地力,不论多么远,我们沒有不去的。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在地上,倒出壶里的酒尽情地喝个醉,醉了就把头互相靠在他人身上躺著,睡著了就作梦。心中所想到的,做梦时也都同样梦到。醒了就起來,起来了就回去。我以为所有永州奇山异水的地方,都有我的踪迹,然而却不曾发觉有一座怪异奇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的西亭里,远远地看见了西山,才指著它看而觉得非常惊异。于是就派遣仆人渡过湘江,沿著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野草,直登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大家向上爬或手拉手登上了西山,然后伸直两脚坐在地上欣赏风景,就看见附近几州约土地,都像在我们的席子下面。
那高低不平的地势,有的凸起的像土堆,有的凹下去的像小洞穴。千里远的景物,好像都收缩聚集在尺寸之间,无法逃出我们的视线,四周被青山白云所缠绕,远处和天接连著。从四面看去都是一样。这时候,我才知道西山的特別出众,和一些小山不一样,它是那样的渺远无穷,和天地同生,而不知它始生于何时。它又是那样的广大,和创造万物的主宰同在,无法知道它将终止于何地。我们只有举起酒杯,满满的一杯一杯的喝下去,喝得大醉倒下來,连太阳下山了都不知道。黑沉沉的暮色已从远处渐渐的伸展过來,直到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我还是不想回去。我只觉得我的心灵已经凝聚,形体已经消散,在不知不觉中已和万物合成为一体了。在这时候,我才知道以前我所遊过的山水都不能算数,真正的游赏是从这一回开始,所以我为了这篇文章记载此事。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2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赏析:《钴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钴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开端"钴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
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潭水源于冉水,"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突然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抵住,石因有靠山,水只能"屈折东流"。旋即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啮着山石的边缘。柔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它广阔近十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境,高处有泉水流泻。其宁静幽雅与前之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