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适应性训练全科试题(5科12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考试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英语试题(word版)+听力.docx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word版).docx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数学(文)试题(PDF版)
│数学(文)试题.pdf
│数学(文)试题参考答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理科综合试题(PDF版)
│理科综合试题.pdf
│理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理科综合试题(word版)
│理科综合试题.docx
│理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数学(理)试题(PDF版)
│数学(理)试题.pdf
│数学(理)试题参考答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数学(理)试题(word版)
│数学(理)试题.docx
│数学(理)试题参考答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数学(文)试题(word版)
│数学(文)试题.docx
│数学(文)试题参考答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试题(PDF版)
│文科综合试题.pdf
│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
│文科综合试题.docx
│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docx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英语试题(PDF版,含听力)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英语试题(PDF版).pdf
└─2018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PDF版)
语文参考答案.pdf
语文试题.pdf
试卷说明:
福建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适应性训练 语文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命题: 高三集备组 审核:
本卷共四大题,22 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
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 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 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 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 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 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 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
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 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 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 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 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 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 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 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
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 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 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 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 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 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以往全球观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解决当下时代问题,同时也着眼于未来的
和平与发展。 B.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
反对对象。 C.用硬性手段推广“普遍性”价值的强势文化,其文化内核中是缺少自律性与非强制
性的价值范导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世界文明接受并认可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意义,正凝聚着
各国的共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全新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
它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 B.文章主体部分三段的内容实质上阐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是什么”“为
什么是中国提出”和“怎么做”的问题。 C.第三段列举中国哲学中的中道智慧,目的在于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形成需要
文化渊源和历史经验。 D.文章依照“总分总”的逻辑关系展开论述,并在最后一段从现实角度论述了“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
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B.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挑动战争,这不符合
“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
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 D.一旦强制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隐性地取消了彼此的平等地位,这是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 6 题。
母 亲 莫 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五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 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 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 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 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
②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