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8年春高一(下)期末考全科试卷(9科9份,含听力)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一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mp3
  • 资源大小: 5.7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8/25 17:26: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听力.mp3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doc

  季延中学2018年春高一(下)语文期末考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命题人:郭燕红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共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宗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被发扬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佛教的这种中国化, 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竟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唐朝曾上书《 论佛骨表》的韩愈之“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 辅教篇》 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荃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则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 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 ,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摘编自孙海燕《 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C.如来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思想相对接近,因而如来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C.《中庸》《大学》 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来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 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B.韩愈上书《 论佛骨表》 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来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思想重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
  D.宋代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宋代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遍地月光 刘学兵
  月儿望了一眼窗外。
  他依然站在院子里。月光把他魁梧的身影投到地上,很厚实。他的声音也像他月光下的身影一样厚实。
  嫂子……你让我进门说。
  月儿没有答应他,你走吧。
  他没有走。
  他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已经三天了。他来自远方,就是客人,按理说月儿该热情地招呼,热情地款待他,至少该让他进门坐一坐。毕竟,他和根子是最好的战友。但是月儿不能让他 进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