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50字)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相关背景介绍;课文情节梳理。
一、作者简介及《红楼梦》创作
1、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6)左右,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或二十九年(1764)。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顒、曹頫,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负责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供应等任务,并为皇帝耳目,负有探听江南一带社会动向、随时奏扳的政治使命。曹寅的母亲曾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选入为妃。所以,曹家与清朝皇室有特殊关系。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因此,在康熙朝,曹家已是非常煊赫贵族世家了。曹寅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自己又能写诗填词谱曲,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曹雪芹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这种家庭环境不是没有关系的。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和镇压了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1728年曹家又被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曹雪芹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自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在他思想上引起巨大的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顾。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末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十年辛苦,五次增删,终于创作完成了这部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不朽的文学巨著。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作品在写作艺术上,语言洗练、自然、优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