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人高复2018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全科试卷(9科9份,含听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化学.doc
英语听力.mp3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地理.doc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doc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生物.doc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数学.doc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物理.doc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英语.doc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政治.doc
浙江建人高复2018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上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并填涂卡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说G20让杭州蜚(fěi)声中外,那么,半个多月后的亚运会,将正式迎来“杭州时间”。据悉,目前杭州正加紧建设,届时将展现给世界最精萃的风采。
B.近期,西湖区申花路上一条无证犬四处乱窜,让人不禁(jìn)心生恐慌。接警后,城管队员不顾安危奋勇捕捉,搏得了市民的一片赞扬声。
C.生病了,深夜买药往往受药店营业时间掣(zhì)肘,难以解决。但阿里健康最近解决了此问题,其秘决就在于借助手机淘宝,实现“24小时送药,30分钟送达”的便民服务。
D.钱塘自古悠久,从钻(zuān)木取火的蒙昧岁月,到扺掌而谈的儒雅风华,无一不在警示着杭城的子弟,砥砺学问,探索新知,要做时代的弄潮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继2013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开学考题目“番茄炒蛋怎么做”以来,2018年鸡蛋又“重出江湖”,让很多浙大新生“跌了一跤”(很难及格)。究竟是什么鸡蛋,竟让这些浙大学子如此难以降服?【乙】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题目:判断鸡蛋是否新鲜有哪些办法?选项分别是“鸡蛋放在水中,能够沉入水底”“晃一晃鸡蛋,有声音”“闻到鸡蛋有腥味”“鸡蛋的表面光滑”。刚从考场走出的章同学在和妈妈吐槽:“我当时纠结好了一会,最后选了第三个,现在发现是错的,唉!”不仅考生措手不及,一些家长听到这题也蒙了。【丙】很多家长坦言平时都没有留意到这些细节,“这谁会注意啊,鸡蛋如果坏了,敲开就有臭味,或者蛋黄就散开了,但在这之前怎么鉴定,确实没有留意。”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降服 B.吐槽 C. 措手不及 D. 或者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 B. 乙 C. 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保守派、铁杆共和党人和“川普粉”近乎一根筋地热烈追捧特朗普,甚至诸如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威胁撕毁伊朗核协议这类高争议性做法,也捏着鼻子粉饰。
B.享誉世界的算法大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中国如果能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释放更多创造力,将成就更多互联网时代的传奇。
C.电影《无问西东》的导演这样解释片名的含义:外界社会无论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应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D.有专家认为鸡蛋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因为鸡蛋中的多种营养素能改善人体代谢糖的能力,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请写出衔接最恰当的排序。(3分)
闲情,是___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__。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6.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白云反驳高山的话。(要求:反驳要有破有立,兼顾双方;除拟人和对比之外,至少还须用两种修辞;不超过80字。)(6分)
白云掠过山尖。
高山对白云说:“你这样萍踪絮影,长年漂泊,居无定所,不显得累吗?”
白云说:“ 。所以我不羡慕你。”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