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民歌民谣,感受文学魅力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090个字。
走入民歌民谣,感受文学魅力精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歌民谣的社会作用。
2、感受文学的情趣和语言魅力。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方法:自主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预习指导:1、学生自主积累,尽量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民歌民谣。
2、至少学唱一首民歌民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民歌民谣定义:
1、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传唱,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作者是谁,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地相传至今,因此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民谣即民间歌谣。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宣泄不满情绪。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民歌与民谣的区别:民歌是带有地方性和民族色彩的传统音乐,民谣一词则带有现代意义。有文无乐,谓之谣。民谣、童谣都是没有音乐伴奏的,形式自由,旋律简洁。以乐和之,称为歌。配上音乐的伴奏就是歌了。民间流传没有记录的就是民歌了。但也有歌谣不分的情况。比如欧洲有些年代,吟游诗人的表演,就是诗歌谣赋不怎么分的,诗也是用来唱的,歌也可以用来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及同学们熟悉的校园民谣《童年》。
二、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三、合作讨论:
(一)自由发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歌词特点及表达意义。
(提示: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等)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明确: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但发源地却颇具争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茉莉花》起源于扬州。扬州清曲又称扬州小曲、扬州小调。《茉莉花》最早属于扬州的秧歌小调,后经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一部汇集当时流传广泛的地方戏曲的《缀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鲜花调》,有曲谱和曲词。曲词除了个别字与现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甚至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