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教案1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3/21 20:56:2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800字。系公开课教案,内容详实。本站已有其相配套的课件,见:http://www.ht88.com/downinfo/77763.html。
《我的呼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3.体会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先请大家看投影,第一幅四年前9·11的及时相片,接下来几幅是关于伊拉克战争和难民的,即将饿毙的苏丹女童,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最后一幅,一个小难民,在破碎的玻璃窗里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看了这些图片,大家都想到了什么?
   (战争。和平。死亡。希望。生命。绝望……)
   对。以上图片都是关于战争的,关于难民的。历数人类发展的历史,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没有停息过。国内的国际的数不胜数。可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场战争中都有无数的无辜生命消逝,成为肉靶成为弹灰。为什么会有这些让人心惊胆战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为了强权为了霸主地位就可以肆意的杀戮生命?不是说人人生而平等吗?面对这些惨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平等究竟是什么?为了争取平等,争取世界的和平,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请大家把书翻到63页,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我的呼吁》(幻灯:课题)
二、走进史怀哲
如果你已经三十八岁,拥有哲学、神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并正式取得了医生执照,同时你还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曾多次在欧洲巡回演出,拥有一大批乐迷,你会抛弃似锦前程来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吗?
我们的答案可能是不同的,但史怀哲的回答却绝对是肯定的。
史怀哲,何许人也?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呢?(投影,补充,爱因斯坦的评价)
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大领域的博士,还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但他的声誉并不建立在他的才艺之上,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就在他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随后,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直到与世长辞。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着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思想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称赞史怀泽为“我们这一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他的行动和思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世界,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核战争。为此,他获得了多项荣誉, 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修建麻疯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街道、青年活动中心更是不胜枚举。若有兴趣进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