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3/30 7:19: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20字。
记承天寺夜游

一、   教材分析
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苏轼将叙事、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结合得水乳交融。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净、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我们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水积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相互联系,互相映衬,形成一个整体,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章描写月景的精妙。文章贵在精炼,不能盲目地删减字数。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苏轼的文章,“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其二,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和方法:分析课文写景部分的比喻,体会其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诗人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和微妙心理,学习诗人,以旷达的胸怀面对人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