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张,约2300字。
5.拿来主义
邵阳县二中:肖健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辅助手段:
用Photoshop和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在多媒体课室通过PowerPoint演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结构内容比较熟悉,并初步思考文章思想内容和课后习题,为多媒体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一、导语(展示网页)
二、介绍鲁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播放影片,导入课文,介绍背景。
三、学生再次速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思考: 为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作者先从反面-----“送去主义”做文章,把“送去主义”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文章可分为明显的两部分。请划分。(提示:注意过渡段)
全文结构:(1)-(4)段批判“送去主义”
(5)-(10)段提出 “拿来主义”。
其中第(5)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第(10)段总结全文
第一部分:(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2段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第3、4段是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10):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七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八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九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种的精华和糟粕。
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分析共同探讨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提出问题,:什么是“送去主义”?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提问解答问题。
(既有送去主义,那么送来主义又是什么,拿来主义的含义又是什么?)
带着问题阅读5、6、7自然段。
问题:“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2分析总结分析三种主义,讲解先破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重点)
板书设计:(幻灯展示)
送去: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祸害
拿来:主动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齐读、背诵第七段。)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因果论证)
(教师补充: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