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9
- 资源简介:
约2440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嫦娥奔月”, “太空漫步”……几千年来,对广袤的太空,中华民族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向往。今天,一个个飞天壮举不断为国人圆梦,为民族争光。这些辉煌离不开航天人锲而不舍的探索,那么我们将如何学习自然科学?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聆听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精辟见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二、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读前强调默读时需注意不回读、不点读、不动唇。
大家初读这篇文章,感受这是一种什么文体的文章?
学生判断文体,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何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法,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明确了,那么我们在学习时会有的放矢。
五、品读课文 ,理清思路。
(一)朗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学生交流并朗读这些重要语句。
(二)体会“格物致知”的意思。
师:谁能够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教师强调“格”字的意思是“探究”。“格物致知”“实验”等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意在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三)找出表现作者逻辑思维的关键语句。
结合以下问题进行。
1.文章是就什么话题开始谈话的?
学生交流: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结合你的理解,你觉得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学生交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实验精神。
2.为什么作者的这篇演讲是就中国学生而言,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学生交流: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有“大都”一词,这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