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考前专练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0280字。
文化常识考前专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漕运,指古代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的运输方式。运输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民食调剂。义仓,隋朝以来封建政府为备荒而建立的粮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擢明经第”中的“擢”是提升官职之意。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推举后通过骑射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迁、陟、加等。
C.起家,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释褐”意义接近,都可指某人首次为官。。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家庙,古时家庭祭祀场所,有官爵的家庭可建家庙,无官爵而富贵的则不能。配享,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还可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