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小题,约8170字。
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考试题
(全卷150分,140分为试题分,10分为卷面分。150分钟完成。答案全部做在答题卷上。请用黑色笔书写,字迹要清楚,书写要工整,卷面要干净)
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对联或诗句所吟咏的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绿水孤帆还看两岸青山狂客无心歌盛世
清风朗月犹照三千白发谪仙有志济黎元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A.李白 杜 甫 白居易 B.陶渊明 杜甫 韩 愈
C.李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陶渊明 苏轼 白居易
2、排列下边一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 )。
( )(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①兴来无远近 ②掬水月在手 ③欲去惜芳菲 ④弄花香满衣。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文学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李白、杜甫是盛唐诗人,而白居易则是中唐诗人
B、诗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之分。其中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白
居易则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卖炭翁》等。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唐代以后的诗
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D、近体诗根据每首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限定为八
句,绝句诗限定为四句。按字数分,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绝句也分为“七绝”和“五绝”。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
方。
B.“自春色”的“自”字有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与姜夔《扬州慢》词中小序“寒水自碧”
的“自”字意义相似。
C、“空好音”中的“空”字用语精巧、贴切,表现了黄鹂的美妙歌声在空中到处传播,
歌颂着诸葛亮。
D、第六句中“开”是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分别写诸葛亮在辅助刘氏父子两朝
时的重大贡献。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这首诗在写景中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既象征了祠堂主人一生的品格、功业,也包含着
诗人的追怀和感伤。
C.全诗对诸葛亮的一生业绩作了充分的评价,既有具体细致的叙述,也有高度精练的概括。
D.最后一句写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而辞世表示了痛惜,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6、对下面一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篷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出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