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16980字。
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导读——生与死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话题链接——生与死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生”,会意字,字形像地面上长出了一株嫩苗。本义是“生长”“长出”,《礼记》:“土瓜生,苦菜秀。”其他的意思如“生育”“生命”“生活”等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
土瓜结子,苦菜开始发芽生长,这是初夏的蓬勃景象。
【成语链接】
九死一生: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唐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生离死别: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汉《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生离死别,人间极苦。
生死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二、句之美
1.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南霁云
南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后人曾有诗赞南霁云: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
品读南霁云“借兵时抽刀断指,以明心志”和“被俘后慷慨就义”,刻画了一个舍身为国、忠心不二而又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南霁云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敢豪爽的性格特点。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品读这句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品读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这是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三、诗之韵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作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古绝唱,照耀古今。
赏读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最后二句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四、文之理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