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时,约15400字。
第九课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
湖南常德市一中 邓传辉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语境体味语言的深层意蕴,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
3、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责任感、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课时安排
建议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以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辩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淮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鲁迅作品集及作品简况
(1)短篇小说集两部
①《呐喊》(1918—1922),共14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1924—1926),共11篇。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共10篇。
《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6,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花》(1927)
(5)杂文集16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6)译作
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