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21
- 资源简介:
约4130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情明景”的方法来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
3、分析诗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4、探究“月”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掌握“置身诗境,缘情明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1、4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二、 作者和《春江花月夜》简介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官衮州兵曹,文学与贺知章齐名,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全唐诗》仅存诗2首。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虽然张若虚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两首,另一首还质量平平,但这一首却是千古名篇,后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说。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 《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 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及意境
1、 配乐朗诵
2、 诵读指导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二)译读,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意境
全诗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