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15
- 资源简介:
约3470字。
17 壶口瀑布
教材解读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是我国第二大瀑布。浩森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壮观的巨壶,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的奔腾向前,像浊流化作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的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浪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浑厚的美感。作者曾两次亲临壶口瀑布,震撼于黄河的这种壮美,“情动而辞发”,写下了《壶口瀑布》这篇散文。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毅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将言志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在有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毅刚强的民族精神。文章携雷裹电,震撼人心,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4.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景导入法:用壶口瀑布的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着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3.诵读法: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
1. 圈点勾画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 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诵读法: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文字资料、ppt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 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