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字。
语文选修2第九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高二级备课小组
一、学生分析(略)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重点篇目,但其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故可不用把字词掌握当作教学重点。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另辟蹊径,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三 三、教学目标:
1、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 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 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四、教学策略设计
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 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 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 讨论探究
1、 在美读基础上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⑵、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啊,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应该更开放性地理解,教师不宜限定答案)
(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 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的特点及语言的简约淡雅。
1、 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⑴、 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⑵、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⑶、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
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⑷ 、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