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50字)
《林黛玉进贾府》等语段分析练习
姓名 学号
一、 基础知识:
1、 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 A )的过程。
A、止境 B、尽头 C、边际 D、未知数
2、 当时我对外国文学正有浓厚的兴趣,便把它当作导游图,引我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 B )
A、游泳 B、遨游 C游乐 D、玩乐
3、 习惯以后,就不会感到( A ),拿起笔就很顺当地写下去了。
A、笔涩 B、手生 C、陌生 D、困苦
4、 读书要多思,否则容易( B )食而不化。
A、生吞活剥 B、囫囵吞枣 C、不消化 D、生病
5、 我从事写作多年了,但拿起笔来还是常常感到( A )
A、辞不达意 B、文不对题 C、不知所芸 D、无从说起
6、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提高语文素养需要“求索”精神,是因为( D )
A、因为写作是一种练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练习,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B、因为写作是一种思考,阅读是参与作者的思考,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C、因为写作是一种劳动,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劳动,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D、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6、解释词语:
(1)信物:作为凭证的物件。
(2)卑贱:旧时指出身或地位低下。
(3)高亢:声音高而洪亮。
(4)田畴( ):书面语,意指田地、田野。
(5)凛冽:刺骨地寒冷。
(6)强蛮:强劲、有力。
(7)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捕
(8)嘉许:书面语,夸奖、赞许。
(9)酝酿( ):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1)兴会淋漓:比喻尽情、酣畅。兴会,兴致。淋漓,形容畅快。
(11)意到笔随:我国古代写作理论术语,指心中有了文思,就能用笔写下,顺畅地表达出来
(12)岑( )寂:寂静;寂寞。
二、 语段分析:
第一语段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进,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出,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是“荣福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某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hˇai。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换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手书。”
1、 解释“万几宸翰之宝”的意思。
答:这是皇帝印章上的文字。万几,即万机,指皇帝日理万机;几,通机;宸翰,皇帝的墨迹;宝,宝玺,即皇帝的印玺。
2、 简要地概括这几段文字的意思。
答:以荣禧堂为重点,描写了贾府华贵的陈设。
3、 这段是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请具体举例说明。
答:揭示了贾府的社会地位和富贵荣华。如“荣禧堂”匾额是皇帝御笔书赐的,室内的陈设物品是“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君王的忠诚与尊敬。
4、 这是什么人的住址?文中的对联说明了什么?
答: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住处。对联说明与贾政来往的宾客都是豪门贵族。
5、 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显示了贾府的地位显赫?请举例说明。
答:如开头写了宁、荣两府的大门,有“两个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十来个华冠丽服”的守门人,“敕造”匾额。等等。
第二语段: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环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红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子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一句话嘱咐你:三个姊妹倒都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