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时,约2160字。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年青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
山西赛区选拔赛参赛教案
比喻说理铸华章
——《拿来主义》教案
时间:2006年4月24日星期一
地点: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做课人:山西省阳城一中 邢小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3、认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力图运用此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练结合,尽可能地去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简要说明: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此次参赛只有一节课时间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主要锁定为学习并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可能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初学这样复杂的鲁迅先生的文章,难度比较大。因此,我给学生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在预习资料中,我打印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设计了三道填空题,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不可能是搞清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因为,只这两项任务就足够一个课时处理了。而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就只要求学生大体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就可以了。
本节课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讲解、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批判地继承”这一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