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ppt(10份)
-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课件教案练习单元综合测评(打包10套)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1逍遥游节选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291117.doc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1逍遥游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5 291402.ppt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2兰亭集序课件苏教版必修5 291403.ppt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2兰亭集序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291118.doc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3滕王阁序并诗课件苏教版必修5 291404.ppt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3滕王阁序并诗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291119.doc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单元导读课件苏教版必修5 291405.ppt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单元序列写作四教案苏教版必修5 291120.doc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单元序列写作四课件苏教版必修5 291406.ppt
高中语文第4单元心连广宇问题探讨单元综合测评4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291121.doc
逍遥游(节选)
本单元三篇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让学生体验人类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认识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体认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追问。
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本单元两个板块采用问题探讨学习方式,以三篇文章组成两个教学段落,提供重点探究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思辨的眼光研讨语文文本,与伟大的思想进行碰撞,体验人类思想的巅峰状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节选)》
他一生清贫,家居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面对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面对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却断然拒绝,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因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他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面对生活的贫困和生命的寂寞,他以自由为翼,顺应自然,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兰亭集序》
初次见你是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兰亭。绝美之景,绝美之词,绝美之字。山阴的山水收获了你一生最大的馈赠,成就了你“书圣”的美名。流觞曲水,诗酒做伴,愉快而有意韵。然而你偏要去思考人生的痛,偏要在这山水中留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千古独语。他们说,你是跳出山水望人世的悲观者。我却说,这恰恰是你融入山水话人生的旷达。你没有仿效阮籍的放声号哭,没有选择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参透了人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却仍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任历史的长河无情地冲刷!
《滕王阁序并诗》
一座突兀而起的高楼,一种沉思静默的怀想。这是你吗?名传千古的滕王阁。你在守望什么?是在践行一种千年的约定吗?十几个世纪前的某一天一位青年才俊曾登临,用惊风落雨的笔触依傍过你,抚慰过你,赞美过你;一
……
兰亭集序
一、读准字音
(1)会稽( ) (2)激湍( )
(3)修禊( ) (4)彭殇( )
(5)癸丑( ) (6)流觞( )
(7)虚诞( ) (8)嗟悼( )
(9)形骸( ) (10)符契( )
[答案] (1)kuài jī (2)tuān (3)xì (4)shānɡ (5)ɡuǐ (6)shānɡ (7)dàn (8)jiē (9)hái (10)qì
二、辨识通假
(1)悟言一室之内 ( )
(2)虽趣舍万殊 ( )
[答案] (1)“悟”同“晤” (2)“趣”同“取”
三、一词多义
(1)修①修禊事也( )②茂林修竹( )③况修短随化( )④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2)次①列坐其次( )②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
(3)引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4)一①其致一也( )②一觞一咏(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项脊轩志》)( )
(5)于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终期于尽(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节选)》]( )⑤不拘于时(《师说》)( )⑥学于余(《师说》)( )
[答案] (1)①动词,举行 ②形容词,高大 ③形容词,寿命长 ④动词,修建 (2)①名词,地方 ②名词,次一等 ③动词,编次 ④动词,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3)①动词,疏导,引来 ②动词,调转 ③动词,拉 ④动词,延请 (4)①形容词,相同 ②数词,一 ③动词,把……看作一样 ④动词,统一 ⑤名词,整体 (5)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对 ④介词,从;介词,比 ⑤介词,被 ⑥介词,向
四、词类活用
(1)一觞一咏 ( )
(2)少长咸集 ( )
(3)况修短随化 ( )
(4)死生亦大矣 ( )
(5)群贤毕至 ( )
(6)不知老之将至 ( )
(7)齐彭殇为妄作 ( )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有助于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
B.胡适的“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不尽相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并无不同。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