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12220字。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
〔单元目标〕
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4.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内容提要〕
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选取了袁隆平坚持不懈地研究杂交水稻,以及把专利献给国家的事实,表现了袁隆平埋头科研、淡泊名利、为国奉献、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勇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介绍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先进事迹,歌颂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探界者”钟扬》高度概括评价钟扬的成就,介绍钟扬辉煌的人生历程。
《以工匠精神琢磨时代品质》从不同角度辩证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这种精神对企业、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
《芣苢》是一首富有浓厚生活气息、明快优美的劳动之歌。
《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学习策略〕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4.阅读诗歌时,要展开想象,走进描摹的场景 ,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素养目标 备考指导
1.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2.概括人物主要事迹,明确“一团火”精神的实质。
3.学习《“探界者”钟扬》多方面、多渠道采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方法和以事写人、以言写人、以彼衬此的写作手法。 1.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审美鉴赏与创造]
2.与新闻有关的语言表达题,如压缩语段(2019年全国卷),拟写新闻标题、导语,拟写一句话新闻等,是今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语言建构与运用]
3.钟扬这一时代楷模的事迹可以作为素材用于写作中。[文化传承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