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280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渴望破坏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激情昂扬的情感。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
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拓展: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朗读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3.播放朗诵音频
四、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