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2/2 19:32:0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500字。

  《回延安》教学设计
  王爽
  (葫芦岛市初中语文学科青年典型团队成员)
  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一首现代诗,选自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篇教读课文。
  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母亲”延安无限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情感深切动人。同时这首诗成功地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认识“信天游”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在品味诗歌凝练语言的同时,应侧重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在品读中深入体会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
  学情分析
  本诗作于20世纪50年代,距学生所处年代较远,学生或许难以理解或领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教师有必要介绍早年延安青年的革命活动和诗文创作的革命化倾向,以及作者个人文学创作经历和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另外,学生对本诗所采用的诗歌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可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形式的流行歌曲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诗作的写法特点。
  设计理念
  对于诗歌的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诗人情感,在读中品,品中学,学中悟。同时可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读诗歌的写法特点。
  教学模式
  本节课教学采用“四环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激趣导入,明确目标——诵读体悟,初步感知——合作探究,突破难点——课堂总结,感悟收获。此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通过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并启发学生总结从中获得的收获,给学生带来学习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进而爱上语文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信天游民歌的形式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作感情基调。
  3.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作感情基调。
  (2)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 教学难点
  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一)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教师导语:(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同学们,这是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陕北民歌,优美的旋律让人惊艳,不过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一首什么风格形式的民歌呢?这是“信天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极具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现代诗《回延安》,它也是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那么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深情,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美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贺敬之的《回延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