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课时,约5160字。
师说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所以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与古文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被并称为“韩柳”。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文章要言之有物,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四、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生字词处做标记
2、正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注意停顿
①惑/而不从师
②人/非•生而• 知之者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从/而师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注意重点理解:
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3)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词语活用
(1)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2)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