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同步练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5/25 15:16: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290字。

  《插秧歌》原文与同步练习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2】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3】。
  唤渠【4】朝餐歇半霎【5】,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6】,照管【7】鹅儿与雏鸭。”
  【注释】
  【1】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3】胛:肩胛。
  【4】渠:他。
  【5】半霎:极短的时间。
  【6】莳未匝:意思是,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7】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一、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二)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他说过: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黄陈:黄庭坚、陈师道。陶谢:陶渊明、谢灵运。)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是个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
  (二)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径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三)文体常识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