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古人说:日三省吾身,我想这句话对于现在的我们,普通教育工作者也是非常适合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案例背景:
教书已有五年了,这几年的教学中,古文的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所以我一直在找寻更好的教好古文的途径。古文应该是语文老师最有讲头的部分,但相对学生来说却又是听的最为辛苦,最为无趣的部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如何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古典文学的美妙和精当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因此,我在教授古文的时候尽可能的做一些尝试,希望能够有收获。
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我想尝试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非常好的传记,其中的主人公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物,那么,在串讲好这篇课文后,我想对这个人物的形象做一个分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了解古文也是非常值得阅读的篇章。
针对古文的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办公室的老师经常会交流自己教课的心得,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案例过程:
首先我带领学生熟悉课文: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