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化常识练习题3
- 资源简介:
约8070字。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中“黄金台”运用的是燕昭王筑台以重金招贤纳士的典故。
B.《醉翁亭记》中的“太守”,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代表作有《乡愁》《听听那冷雨》等。
D.《皇帝的新装》《小红帽》《白雪公主》都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短篇小说。
【答案】D【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小红帽》《白雪公主》都是格林童话。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分别写到了“白露”、“霜降”两个节气。
【答案】D【解析】【分析】A.“水落石出”一词出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故此项表述不正确;B.《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故此项表述不正确;C.“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所以年龄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天命”应在“花甲”之前,故此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D【解析】【分析】A.有误。《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C.“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创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B.“以诗为词”指的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C.乡试是明清科举制中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三名称亚元。
D.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指的是上午七时至九时。
【答案】C【解析】【分析】C.有误。乡试中举第二到第十名称为亚元,并不是第二到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