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题11
- 资源简介:
约9410字。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温州钟灵毓秀,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下列诗句与温州“民俗风物”无关的一项是(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
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南宋•赵师秀《约客》)
D.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清朝•方鼎锐《温州竹枝词》)
【答案】B【解析】【分析】A.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楼”。
B.本诗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C.赵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南宋诗人。
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
D.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在清同治年间,温州前后出现了四位诗人,他们是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戴文俊。他们互相应和,留下《东瓯百咏》、《温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三百多首,这是温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明确是否体现温州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选出合适的选项。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分别写到了“白露”、“霜降”两个节气。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