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
- 资源简介:
约11400字。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D1.“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 和 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听觉(或所见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
“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