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约2750字。
把握古今词语的联系与区别
(30分钟 100分)
基础
达标 能辨析词语,分析、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素养
突破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分析文本观点之方法:
①分析概括性强的句子;
② 分析关键词语、句段;
③ 分析作者的评述。
题组一 基础通关(20分)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张教授:
您好!我是记者小王,发邮件是想跟您预约一个访谈。收到您 ① 的大作,连夜 ② ,深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见解 ③ ,所以想就您书中谈到的家风建设的话题做一下深度交流,希望您 ④ 。冒昧打扰,敬请 ⑤ !
① ② ③ ④ ⑤
A 赠予 速读 感动 知无不言 海涵
B 惠赠 捧读 打动 指点斧正 宽恕
C 赠予 赏读 叹服 万勿自谦 原谅
D 惠赠 拜读 折服 不吝赐教 谅解
题组二 悦读时间(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60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写到“海”的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不过,这里的“海”恐怕很难说有什么象征意义,而流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为一种意象,则被文人们赋予了多种意义。水的洁净和滋生功能,使它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的代序,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中国古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孟子•离娄下》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而老子亦褒扬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褒扬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流水意象也蕴含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往往胶着一体。
流水无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