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练习20
- 资源简介:
约2930字。
师说
(30分钟 100分)
基础
达标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素养
突破 审美鉴赏与创造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之方法:
①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
②探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紧扣文章内容谈体会。
题组一 文化苦旅(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 韩 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身处逆境,韩愈见心明志,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节选自《觅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16分) ( )
A.韩愈刚到潮州就发现当地情况很糟糕,弊政陋习极多,人们长年浑浑噩噩地生活,因而心境更坏。
B.韩愈在过蓝关时,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给他的侄孙,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C.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地方小官的韩愈,虽然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脚踏实地,尽力为民办事。
D.身处逆境,屈原停留在江畔沉吟,李白停留在蜀道叹难,而韩愈为民兴利,这一点上韩愈更高明。
2.本文题为《读韩愈》,说说“读”字的妙处。(20分)
答:
3.在潮州有一幅关于韩愈的对联:“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江山喜姓韩”的缘由,并简要分析。(24分)
答:
题组二 理性火花(40分)
阅读下面三段关于文章创作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气,水也;言,浮物也。①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答李翊书》)
材料二:②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