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70字。
《听听那冷雨》教案
江苏省盐城中学 刘红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理解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
2、欣赏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寄托于“雨”的情思。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雨,是大家熟悉的。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迷蒙。雨,落在地上,有时也会落在人的心上。雨,会引人遐想,勾人情思。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雨,描写雨景、雨声,议论“雨”引发的思索,抒发他独特的感受,给我们奏响了一首动听的“雨中曲”。这首曲子优美动人,委婉多情,聆听雨,聆听这首曲子,会引起读者多少共鸣,多少遐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写作讲学。他是大学英文系毕业的,却成了文坛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
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我们读的这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就是抒发了作者的乡愁乡思,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三)理解掌握字词
本文宜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字词。先给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字词,老师讲解一番。字词学习不能作为课文的附属,有时可单独列出学习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
字词有: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三月5,6或7日。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比较:蜇,螫。
料峭:形容微寒,多形容春寒。春寒料峭。(汉语词汇是多么丰富!)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例: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霏霏细雨:霏霏,雨雪纷飞;烟云很盛。比较,菲菲:花草茂盛、美丽。
安慰孺慕:孺慕:爱戴、怀念。
仓颉:见书下注释。 滂沱:特别要注意前一字读第一声。
百读不厌:厌,为满足。 舔 与 舐区别。鸹犊情深。
蜗牛:比较才学的“蜂房水涡”。
蠢蠢而蠕:蠢蠢,形容蠢动的样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功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云气氤氲:见书。 岑寂:见书。比较 涔涔
雨意迷离:迷离,模糊和难以分辨清楚。
宵寒袭肘:宵,夜。比较,霄:云,天空。
石破天惊: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现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本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湿黏黏:黏同粘。 忐忐忑忑:心神不安。 羯鼓:见书。
寒濑:见书。比较“水獭”。 舐 :舔。
翩翩:很快地飞。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擎天:读法注意。意为向上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