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240字。
9论教养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3.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影院里看电影把脚跷到前排的座椅上,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
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皱起了眉头。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你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这些现象比较令人反感,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也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恪守( ) 箴言( ) 自吹自擂( )允诺( ) 妨碍( ) 矫揉造作( )
愚蠢( ) 尴尬( ) 絮絮叨叨( )积淀( ) 谚语( ) 大发雷霆( )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贸然: 。彬彬: 。涵养: 。
恪守: 。矫揉造作: 附庸风雅: 。
箴言: 。絮絮叨叨: 。
疲惫不堪: 。随机应变 。
3.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文学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答:
(二)深层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并归纳讨论结果。
1.作者认为教养应首先体现在哪里?
答:
2.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的风度?在论述优雅的风度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5.如何理解“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句话?
答:
6.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四.拓展延伸
1.作者通过一系列身边小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教养”。亲爱的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增强自我修养呢?
答:
2.文中作者举了大量的有教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