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2份)
- 资源简介:
约5010+9330字。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诗词鉴赏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术语解读(十)
第三节、表现手法
(二)特别提醒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例1:“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与对比都是两事物并提,有时易混淆。它们的不同表现在:
(1)它们的目的不同:衬托之所以言及甲事物,是由甲到乙的单向作用。对比则是甲乙二者同时突出,是甲乙之间的双向作用。
(2)修辞作用不同:衬托以宾衬主,揭示主体;对比是两相比较,呈现出差异。
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问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技巧指要:问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诗中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问2: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诗词鉴赏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术语解读(十一)
第三节、表现手法
六、用典
(一)概念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二)作用
1、优点: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缺陷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平时积累一定量的典故中才能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三)类别
1、内容类型
(1)用语点化前人语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1:《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①引用神话故事。例1: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