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8(3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45.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46.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47.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45期)
诗词知识篇
课内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9.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整顿衣裳起敛容B.暮去朝来颜色故
C.凄凄不似向前声D.举酒欲饮无管弦
20.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下面四句分别表现了乐声的不同特点,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1)大弦嘈嘈如急雨 (2)小弦切切如私语
(3)间关莺语花底滑 (4)幽咽泉流冰下难
A.轻细 流畅 冷涩 粗重B.流畅 冷涩 轻细 粗重
C.流畅 轻细 粗重 冷涩D.粗重 轻细 流畅 冷涩
21.对下列文句(或画线文字)所用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③/②/④/⑤/⑥D.①③/②⑥/④⑤/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B.这部分文字对音乐的描写十分成功,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变得有形可感,不仅写出了声音的轻重、快慢、高亢、低回与呜咽,而且写出了不同的音色和音量,复杂而有层次,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属于正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46期)
诗词知识篇
课内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还正确的项是( )
A.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B.“元嘉草草”三句用南朝宋文帝刘裕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的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
D.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26.词的末尾,辛弃疾以廉颇自比,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
25.B
26.(1)表明決心。自己和廉当年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被起用,就愿随时奔赴疆场,报效国家。(2)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为北伐效力。(3)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況,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47期)
诗词知识篇
课内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本诗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莲是快乐的,女子却是忧伤的,将人物置于美好和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了思妇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忧伤。
B.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C.五六两句与杜甫的《月夜》写法相同,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
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通过诉说“同心离居”的无奈,表达了同心离居的忧伤痛苦,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
32.有人说这是首思妇词,也有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本诗终究是游子思乡之作”。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本诗的虚实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3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