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9(3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16.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17.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18.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6期)
文言知识篇
文言特殊句式汇总(二)
固定句式
1.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7期)
文化知识篇
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
先秦篇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8期)
文化知识篇
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二)
魏晋篇
一、诗歌
(1)三曹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曹植: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代表作《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3)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人崇尚老庄,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