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1900字。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分析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无私奉献、赤诚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鉴赏意象的特点,了解其中的意境和作用;
2.通过诵读、鉴赏领会诗歌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三)作者介绍
郭沫若将“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了极致,创造了自由体诗歌的艺术形式,每首诗歌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