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7(5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3.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5.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1期)
诗词知识篇
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戍”主题诗歌精选(二)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小题2】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②内容上,复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C.“战场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鉴赏的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
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表达效果: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2期)
诗词知识篇
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戍”主题诗歌精选(一)
边塞征戍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①,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典属国:汉代官职名,掌管外国归服等事物,官阶不高。
【小题1】作者在诗中写到长安少年、、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分别关照了戍楼看星、月夜吹笛、 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
【小题2】宋代张戒说:“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请结合诗歌后四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心中事的。
【答案】
【小题1】陇上行人驻马流泪
【小题2】①这首诗后四句反映出统治者爵赏不公、压抑人才的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志士不遇的悲哀。但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②对比。老将与手下将士的对比:手下的将士都有了很高的赏赐,但老将自己却始终沉沦下僚,不得重用。
③用典。用苏武牧羊回国只封为典属国的典故,说明功大而赏小。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3期)
文言知识篇
文言虚词破译四法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3年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代入法
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 “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切入法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 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 、语境推断法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期)
文化知识篇
文化常识专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3、下列句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5期)
诗歌知识篇
诗歌篇目分类高效背诵(四)
五首爱国诗
《春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己亥杂诗》《观刈麦》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颔联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以乐景表现哀情,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拟人化的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颈联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想知道家人的情况。
尾联通过头发的细节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上阕,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三、四两句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正当“秋高马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