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3
-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4.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曾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在鲁迅的文章中,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去感受他的风骨。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渺茫”“诓骗”“前仆后继”等重点字词。
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近,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威胁与中国封建传统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体知识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定义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思路 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驳论 定义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思路 摆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目标任务二:把握观点,明确文体。
标注鲁迅先生呈现观点的主要句子,并说说文中有哪两种不同的观点。
①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观点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观点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文中两种观点,作者赞成哪一种?反对哪一种?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批驳,即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其正确性、合理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
3.目标任务三:划分层次,梳理思路。
按照驳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3—5):通过驳论证的过程直接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