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7650字。
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选择题请将所选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书写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1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矗立(chù) 载体(zǎi) 虔诚(qián) 安营扎寨(zhài)
B.漩涡(xuàn) 应届(yīng) 抉择(jué) 不知所措(cuò)
C瞄准(miáo) 慧星(huì) 迁徙(xǐ) 不修边幅(fú)
D偏辟(pì) 安详(xiáng)震撼(hàn) 目眩神迷(xuàn)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 _2023年5月30日9时,我国已成功将18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成为真正航天大国。
②全校师生主动捐款捐物帮助灾区_____难关。
③大学生毕业走上岗位,并不意味学习的____。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④在学习的道路上____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_____要尽全力克服。
A.截至 渡过 终止 即使/也
B.截至 度过 中止 即使/也
C.截止 渡过 终止 如果/就
D.截止 度过 中止 如果/就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在心里由衷感谢老师三年来的默默付出。
B.语文课堂上应发挥同学们充分的主体作用。
C.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D.我的家乡丹东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号称“北国江南”。
4.选出下列关于名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徒前往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B.丽达,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是保尔真正深爱的对象,在保尔瘫痪失明后,照顾保尔并鼓励他写作,最终不顾家人反对,和保尔结婚。
C.《骆驼祥子》一书中,虎妞大胆泼辣,有点变态,控制欲强,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最后难产而死,她的死不是祥子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
D.《朝花夕拾》的十篇作品中,共有两篇提到衍太太,一篇是《父亲的病》一篇是《琐记》, 《琐记》中衍太太让孩子吃冰。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B.《礼记》战国至秦汉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C.《卖炭翁》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D.《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第四篇。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
6.某同学拟写出讴歌老师的上联“两鬓霜花迎冬夏”,请选出作为下联最合适的一项。 (2分)
A.一腔热血写春秋 B.三尺讲台育桃李
C.三尺讲台树栋梁 D.一块黑板写人生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2分)
A.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每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划线词依次是介词、连词、助词。
B.亲爱的老师,讲台上你举起了别人,奉献了自己!划线词依次是形容词、动词、代词。
C.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鸭绿江里。这句话的主干是“景色倒映鸭绿江”。
D.“天宫课堂”激发少年探求科学规律的热情。句中划线部分依次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7分)
8.悠哉悠哉, 。(《诗经》)
9.俄顷风定云墨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1..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12.蒙络摇缀,(《小石潭记》)
13.《卖炭翁》中形象描写卖炭翁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卖炭翁》)
三、阅读理解(共39分)
(一)古诗文阅读。 (共12分)
I.古诗赏析
14.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对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齐州送祖三鹿??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荐长河急。解缆茗已遥,望若犹伫立。
注释:①祖三:即祖咏,唐代人。洛阳人,与王维友善。②祖帐:为出行者饯行所设的帐幕。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画长安与四川的形势风貌,展开壮阔的境界。《齐州送祖三》首联写故友刚刚相逢,又匆匆离别,一笑一泣,聚短离长,令人感慨万分。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受空间局限,无所不在,是表达情谊的不朽名句。
C.“解缆甘已遥,望君犹伫立。”写朋友走后作者伫立凝望的情景,有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D.两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作品,都借景抒情,流露出离别的悲凉伤感。
Ⅱ.文言文阅读(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