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9
- 资源简介:
约4880字。
《范进中举》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而“金榜题名”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有的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及主题所起的作用。
3、了解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作者简介】
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背景链接】
课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小说中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参加童生考试的人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经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考了三十多年。胡子花白的范进坐在考场中,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的遭遇与他非常相似。他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生考试中考中了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知识链接】
关于科举制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又称秋闱)。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第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