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测试题
- 资源简介:
约6180字。
10.1《劝学》测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①易持②,其未兆③易谋④,其脆易泮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改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①安:安然。②持:持守。③兆;征兆,指问题显露。④谋:解决。⑤泮:通“判”,分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方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轮,即轮子,也指车轮最外面部分。与古代车轮相关的还有“轴”“毂”“辐”等。其中,“轴”指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为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词义缩小,被赋予道德含义,文中就指有学问、有修养且地位高的人。
C.跬步,古代称“跬”为半步,即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跨出两只脚为“步”,即完整的一步。
D.金,本义为赤金,即“铜”,后泛指金属及其制造的器具,文中为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主张“性恶论”,因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开篇即鼓励学习,希望借此使人们改“恶”为“善”。
B.荀子善譬喻,《劝学》第二段就用了五个比喻,层层推进论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C.《劝学》第三段多用举例论证,荀子连用“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六个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要善于利用外物学习。
D.《劝学》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5.《劝学》中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和《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乍看讲的是同样的道理,但从二者的主张出发细究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
春流平岸草芊芊②。